[V for Vendetta]為「政」義而戰,殺神特工類英國美式英雄

以前曾經有多次機會看這部戲,卻要在近來才正正式式看完。原因都只是看看這電影到底是何方神聖那麼厲害,也當然有為了看美麗的Natalie Portman。

循例都講講戲名。《V for Vendetta》,Vendetta上網查的是仇殺、種族撕殺的意思;中台地區一般譯作「V怪客」或「V字仇殺隊」;而香港就稱之為「V煞」。總之都離不開這個V字,顯淺的因為主人公自稱之名為V。基本上電影交代的V是沒有身份,找不到身份的,但這個V字卻也另有由來。之不過並不是戲名Vendetta的意思,這是其中一個障眼法。好了,不說V,說一說那些「笑死朕」的中文名。「V怪客」我認為是可以接受的,因為怪客一名他亦當之無愧,是一個中性偏負面的稱呼;「V字仇殺隊」,好明顯譯的那個傢伙是沒有看過電影,只見到電影海報的一大班V面具人,加上翻了字典知道Vendetta的意思,強擠出來的名字;然後是可愛的香港……「V煞」,本來還覺得奇怪為何用這個煞了。也翻翻字典,煞跟殺相通,符合主題;也有凶神的意味,對;還有一起相配的意思——利落。我才發現香港譯者文采之妙絕見於一字可知矣。

起這個題是我先前全然不知道這電影的原著,是一部DC Comics出品的漫畫。有留意美國電影、卡通、漫畫的人都十分清楚,DC就是美國漫畫兩大巨頭之一,旗下作品有超人、蝙幅俠、神奇女俠(Superman, Batman, Wonder Woman)等等,而其英雄所組的組合就是正義大聯盟。另起一談,中文譯者在起先用「俠」為各XXman的譯名,也用得十分有意思,但我不認為所有“man”都可以譯做「甚麼俠」。俠,我們都想行俠仗義、鋤強扶弱,也就是美式英雄做的事。另外俠所做的事所以蝙幅俠是俠沒錯,對家Marvel的Ironman要譯鋼鐵俠(鐵甲奇俠,那個「奇」字其實好多餘)也是對的,但Thor和Hulk譯做「雷神奇俠」和「變形俠醫」就很奇怪了。(這個不說,要說就太長篇了。)至於V,要算他是英雄,他絕對也是;要說的他做俠義之事,也絕對是的。另外說起「俠」,照武俠小說或是英雄漫畫來說,他們都相對喜歡隱去自己的真實身份去做那些所謂正義的事。V也就當然一樣把自己的身份隱沒在面具之後,但你也可以說他是為了藏著臉上的其他秘密,但不具名這一個出發點,是戲中有提及過的。由此可知,這故事絕對足以成為DC comics的一員。

或者你認為V算不上是一個英雄,因為他的所作所為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復仇,我想這也是戲名以Vendetta為題的原故。但我認為這個仇,不只是個人的,個人的仇有需要這樣動員嗎?這應該不只是我個人的看法。處於今時的洪流,V的面具成為了爭取言論自由的象徵,從此跳出了大銀幕,為現實的人起義。

關於V的面具,我非常喜歡這個面具的設計。若果本來對這部戲不甚清楚,或是第一次見到V戴著它去拯救Natalie Portman,也許會被它嚇倒。這個看起來並不是一個善良的人會掛著的相貌。面具上的笑容,我稱之為獰笑,如你親自扮這個臉,必然要費盡勁去擠起你顴頭上的那兩片肉。這不是一個輕鬆的笑,也不是一個簡單的笑,面具笑起來,是皮笑肉不笑的。而V的而且確在不少分場前掛著這個笑,說的卻是悲壯、悲忿的話。有時他不語,你反而感到悲愴。這面具在此其實擔當著非常重要的反差工作。演員要隔著面具演戲是十分困難的,但掛上的是這個笑容,這卻是一個既能是笑也能是哀的樣子。

除了面具的設計,整套衣飾看著來所散發的是《Star Wars》Darth Vader的氣質。同樣是燒傷後遮蓋物,假髮與帽跟黑武士的頭盔略有所同,還有長身斗篷、豐富的腰欄,當然也就是一樣的全黑設計。為著而生的都是紅紅的仇恨,要你看不透我卻剎那間斃於我的手下。相似的DC英雄找到有蝙蝠俠。Bruce Wayne沒有燒傷,實際上亦非復仇,所取的是某方面的做事手法。全黑、斗篷、腰帶、面具……你變得可以說他是英雄也可說成是壞蛋。Christopher Nolan版本的蝙蝠俠系列其一十分強調的是,面具令蝙蝠俠可以是你,可以是我,也可以是任何人。潛台詞是:正義之事不用由某一個人來做;正義之事是所有人都可以做、所有人都應該做的事;正義之事也不該歸功於一人,因為榮辱與共或者根本是大家的共業。基本上V希望表達的跟蝙蝠俠相差不多,但主題較「正義」為專,說的主要是言論自由的問題。當然也包含了其他社會公義相關的項目,但不是電影最最核心的題目。想起來,黑武士前身Anakin Skywalker的妻子也是Natalie Portman來的,當然啦,天上的雷神也被她打動,何況是年少氣盛、雄心壯志的Anakin?

《V for Vendetta》中V的殺人動作、所有爆破或其他連串動作顯出的一副模樣都比較華麗。包括慢鏡的設計和剪接、襯托的音樂和音效,對於追求畫面美觀的觀眾應該都不會感到失望。到底這班底就是製作Matrix的那些人。對於Matrix,我其實沒有真正看完全何一集,但我也知道這兩部戲的慢鏡打鬥,處理是如出一徹。荷里活電影不知是誰模彷著誰,或是某個潮流的大趨勢所致,細緻的慢鏡打鬥其實在動作商業片中大量使用。表表者就有同是Timur Bekmambetov導演的《殺神特工》和《吸血鬼獵人:林肯》。不過兩者比較起來,我相對喜歡《V for Vendetta》的畫面。《殺神特工》的動作場面CG味道比較濃,但《V for Vendetta》反而像王家衛大導的《一代宗師》,刀鋒劃過尚留氣道像《一》裏頭的水花,顯示了那個急速、細膩、華麗、氣場、路線。在《V》最後一場打鬥,即與眾政要同歸於盡的那幕,不同層次的黑、紅色已能清楚勾勒出場面,重要的是刀氣的曲線,非常美麗。實際上整部電影的用色並不鮮麗,而只用上暗、黃、冷系的顏色,切合作品的感覺和主題,卻不覺單調。之所以我說,喜歡畫面的不難喜歡這電影。

另外說來,可能是見到Natalie Portman的原故,見到V用的武器刀,自自然然就想起《Leon: The Professional》。不說甚麼高手才用近身武器的事,何況V也有用飛刀的說,這算是中距離武器沒錯吧?但其實,除非你像《殺神特工》那樣,每粒子彈都用CG超慢鏡來做,否則展示不出殺手的旋律般迴轉的身影。現在的武打動作對於硬橋硬馬和埋身肉搏不再那麼執著,當然他們有他們本來的市場,但隨著電影去類型化的趨勢越來越強,動作戲要求的動作似乎像舞姿較多。電影希望讓觀眾見到的是殺手敏捷的身手、優美的姿態,而並非一個打十個,打來打去都打不死Bruce Willis一般的硬漢子。也許反而日後的動作電影主角的兵器將取冷捨熱,到底現在的人對於熱武器實在沒有多大的好感。

話說回頭,故事的背景是相對極權的英國。極權的英國,第一個叫人想起的應該是《1984》。最近又在看一部與未來極權相關的日本動漫《未來都市No.6》。三者分別是當代人對其未來10至50年後的一些幻想。無獨有偶,都是講述未來的人身、言論自由的限制,甚至因而丟性命。三者的極權程度不同,媒介皆異。在此尚有許多其他感受,以後或另辟新篇詳敍。

暫筆    2013年4月16日下午
P.S. 文章寫得太長,難免要分些時段來寫,結果在結構上就十分奇怪了。
P.P.S. 以前一向沒有習慣在文章加太多其他資料,最近的卻多了,結果在打Tags的時候覺得很痛苦。